哀鸞孤桐上,清音徹九天。
黃昏半在下山路,卻聽鐘聲連翠微。石濤謂無法生有法,以有法貫眾法者,領悟之發展耳。
此黑格爾認為人類藝術品高於自然藝術品所在。此吾所謂‘物盡其用之義也。如《六祖壇經》之於《金剛經》,神奇之上再生神奇之謂也。天地萬物皆為天道-上帝存在之證,然而若使眾生信仰之難乎其難耳。玄牝門誰啟?萬生不息焉。
壁頂鐘乳石倒掛,石柱(乃鐘乳石生成)聳立,層層疊疊,微光中乳石之色五彩閃爍,水鏡映之,如迷宮焉。故善書者,其勢險,其節短。因此,犹如北辰居中而众星围拱的天道体系,人间政治必然表现为以君主为中心、以贤能之士为辅助的统治体系。
那么,该重视和利用怎样的贤能呢?从上引《文子·微明》也可以看出,黄老道家最为重视的两种,一种类似真人,一种类似贤人。因此他们不能被称为不离于宗不离于精不离于真的天人神人至人。因此,老子主张屈君伸民,即通过统治者的克制和让步,来换取民众的生机和活力。如果说老子的思维更侧重从道的角度去观察世界、思考问题,侧重道物关系、天人关系中道与天的决定性因素、主导性作用,那么庄子则更强调从个体即物与人的角度去观察世界、思考问题。
天下之事,非一人之所能独知也。(41)刘文典:《淮南鸿烈集解》,中华书局,1989年,第415~416页。
就其内容而言,贤能政治作为一种政治设计,既可以指向君主,也可以指向臣下。《荀子·成相》有所谓尧舜尚贤身辞让,尧让贤,以为民,泛利兼爱德施均,尧授能,舜遇时,尚贤推德天下治。以俗观之,贵贱不在己。例如,老子把整个人类文明演化史描述为一部道德倒退史。
《鹖冠子》一书有大量篇幅论述如何选拔、利用贤能,其书第一篇就是《博选》,可见贤能在《鹖冠子》中所受的重视。总之,在老庄道家看来,贤能之士制订出来的道德原则并不具有普遍性,贤能之士体现出来的个人能力并不具有无限性,贤能之士提倡操作的政治行为并不具有常效性。周公曰:后世必有劫杀之君。从春秋战国时代以后,贤能政治①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这是毋庸置疑的。
(25) 其实这段话有两层意思,一是发挥《庄子·秋水》之意,提出物无贵贱,因其所贵而贵之,物无不贵也。早期儒家对德的强调,往往是因为人才出身低贱,在突破贵胄等级藩篱以求获得认用时,德的有无高低起到了关键作用,因此即便是实际才能也要用德来加以包装。
(36)黎翔凤:《管子校注》中册,中华书局,2015年,第865页。(11)本文所引《老子》,以楼宇烈校释:《王弼集校释》,中华书局,1980年为底本。
(《老子》第十九章)可见根本解决之道在于保持素朴和寡欲。首先,为何需要贤能,贤者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何在?黄老道家有其特殊的解释。(28)这里的四大夫,完全是一种想象出来的官职,但在恪守从天道到人事之准则的黄老道家而言,则是必然的设计。(《庄子·齐物论》)在庄子看来,这些仿佛盲人摸象,只是抓住大道的某一侧面而已,但如果固守或者强行推行一种观念一种价值,反而会遮蔽真相,甚至导致更大的混乱。故老子曰不上贤者,言不致鱼于木,沉鸟于渊。《墨子·尚同上》云选天下之贤可者,立以为天子。
在第十九章中,老子再次指出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(《庄子·秋水》)如果站在道的立场,那么是非、贵贱、高低、善恶、美丑、可不可、然不然都是相对的,没有谁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成为绝对的真理。
与其做加法,不如做减法。故天定之,地处之,时发之,物受之,圣人象之。
《文子·自然》也有类似的话:言不放鱼于木,不沉鸟于渊。(37) 至于第二类贤人,在黄老道家这里,则多为熟悉政治事务、掌握某种技能的职业官僚。
(13)陈鼓应的解释也延续这条路线,即不标榜贤才异能,使人民不争功名。其后,齐日以大,至于霸,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。圣人者以目视,以耳听,以口言,以足行。可见贤者们所提倡的仁义慧智孝慈忠臣不是文明进步的产物,而是文明退步的结果。
蚩尤明乎天道,故使为当时。(19) 可见,天下之所以大乱而且越来越乱,是因为黄帝尧舜三王儒墨有罪,罪在撄人心,破坏、扰动了本来宁静、平和的人心,因此他们能力越强、手段越高明,社会越混乱。
《文子·自然》以下这段话可以说是很好的例证: 故用兵者,或轻或重,或贪或廉,四者相反,不可一也。第三,贤能的存在也是无为的体现或是无为的结果。
(《庄子·胠篋》)再高明的贤者也很难永葆强势,不受命运之摆弄,凭人可怜的智力也无法窥测其神秘。人作为万物之一,同样渺小而可怜。
探索人怎样才能合理地、有尊严地、甚至诗意地生存下去。总之,黄老道家非常重视贤能。例如《黄帝四经》反复强调贤不肖的问题,有时强调的是贤不能被当作不肖看待,有时强调的是贤与不肖要各尽其职。下五有众人、奴人、愚人、肉人、小人。
亡者臣,名臣也,其实虏也。君位禅让说曾经风行一时,尤其儒墨最盛。
世界可以由等级分明、分工明确的这二十五种人构成,并形成和谐、合理的格局。但离开大道越远,学说、方法的作用、效应就越次。
是故内圣外王之道,暗而不明,郁而不发,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。因为,只要尚贤,就会有利益的追求,就会被价值观所左右,就无法摆脱命运之掌控,就无法进入无待的精神境界。